如果從空中俯瞰,睢陽區轄區外圓內方的商丘古城狀若一枚巨大的古銅錢幣,鑲嵌在郁郁蔥蔥的豫東沃野。伴隨著新時代的節奏,古城保護和建設的力度空前——“古城醒了”:2013年5月,商丘古城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,擂響古城保護建設和復興古城的戰鼓……
一所古代建筑是一部厚重的歷史著作,一座古城就是一幅跨越古今的歷史畫卷。古城代表的文化符號,五千年的歷史,五千年的文化,五千年的風雨,鑄就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——商丘。商丘古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歸德府城墻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商丘古城南關碼頭遺址段和商丘古城本身2011年分別被列入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“立即列入項目”和“后續列入項目”。2015年12月,“商丘古都文化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15年年會”形成的共識中已經認定:“商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。五帝之一帝嚳和商先公先王多在商丘一帶活動;這里是商湯都亳所在地,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都城、兩漢時期梁國的都城和南宋王朝第一個都城,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。”
然而,這座屬于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古城,一直以來卻沒有吸引到國人、世人足夠的目光和腳步,很多年來似乎一直停留在我們的耳熟能詳和專家學者的著述中。建成于明正德六年(公元1511年)的這座古城,城、池、郭三位一體,外圓內方,至今脈絡清晰,格局完整,國內罕見。500年,還只是這座古城池地面遺存的年齡,它的歷史其實更久遠,久遠到超出我們想象的4000年前。自帝嚳都亳開始,這座城歷經戰火和水患,多次毀壞掩埋,多次原址重建,據考古發掘,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著周代的宋國都城、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、宋代的應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,被專家稱作“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的集八卦城、水中城、城上城于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”。
古城承載著商丘幾千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,是商丘城市的生命之根、文脈之本、不朽之魂。無論是原來的商丘縣還是現在的睢陽區,都把古城保護當作壓在肩上的歷史責任,20多年來相繼委托專門機構編制、修編了一系列關于古城的保護規劃、控制性詳細規劃、組團分區規劃等,依照這些規劃對古城嚴格控制管理,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搶救修復,使得燧皇陵、閼伯臺、 微子祠、壯悔堂、侯恂故居、八關齋、文雅臺、張巡祠、應天書院等歷史建筑得到修復、完善,應天書院、穆氏四合院、歸德府文廟等一批文物景點經過修復后也相繼對外開放。商丘市、區兩級投巨資對古城景區和南湖景區進行綠化、凈化、亮化、美化,商祖祠建設恢宏大氣,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華商節,“三商之源”“華商之都”的城市品牌越來越響。商丘古城相繼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、國家級水利風景區。(文/圖 木各 )
發布時間:2016/6/4 9:01:43 作者:華夏旅游 來源:辦公室 瀏覽量:1390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